口腔保健知识问答:龋齿是怎样发生的?
龋病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着病程的发展而有一色泽变化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例如:本文作者进行的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表明,我国家庭成员患龋率为52.05%。龋病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龋病是由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致,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地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牙菌斑与龋病关系密切,电镜观察发现,在牙菌斑下方的釉质表面有许多由球菌产酸引起脱钙而产生的凹痕,菌斑基质向釉柱间渗入,从而形成表层部脱钙,开始激发龋坏,另一方面,如对牙面上附有大量菌斑的实验动物的饮食中,连续给予抗生素,能使其牙面菌斑减少,龋患率降低,上述事实说明,如果能控制牙菌斑,即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龋齿。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牙龋;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时,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所以时间因素在龋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